Posts By: Yihe Sun

IEEE 3145™-2024 标准:智能工厂辅助仓库通用技术要求

引言
辅助仓库是智能工厂生产线或车间/单元旁的专用仓库。辅助仓库的建设已成为智能工厂零部件管理与供应的核心设施,亟需积极推广并广泛应用。工厂零部件供应的效率与精度,将直接影响智能制造的效率与质量。传统制造工厂的物流作业多依赖人工方式,无法满足智能制造对零部件供应的效率与质量要求。因此,智能辅助仓库的建设已成为支撑智能工厂平稳运行的关键设施,可为多批次大规模定制生产提供高效、高质量、低成本的制造保障。IEEE 3145™-2024 标准为智能辅助仓库的发展积累经验,其封面如图1所示。
图1 IEEE 3145™-2024 标准封面
标准概述
本标准的制定目的,是为离散制造模式下智能工厂辅助仓库的标准化设计与建设提供支撑。标准化的辅助仓库对提升智能工厂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适用范围方面,本标准规定了智能工厂辅助仓库的通用技术要求,涵盖设施、设备、系统、安全、故障处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以及空间布局和智能算法要求。
此外,本标准聚焦的核心技术领域是辅助仓库的系统性通用技术要求,尤其侧重于智能算法要求。具体而言,该标准对辅助仓库的以下内容进行了规范化:空间布局要求、设施技术要求、设备技术要求、智能算法要求、系统技术要求、安全技术要求及故障处理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离散制造模式的智能工厂相关行业。此外,标准采用了案例研究法,选取了两个智能工厂辅助仓库案例——分别来自通信行业和汽车行业,并结合标准内容,记录并总结了这些案例中具有行业特色的最佳实践。标准概述如图2所示。
图2 标准概述
主要特点与优势
从理论层面来看,当前行业标准多聚焦于智能工厂建设,仅对智能工厂中基础智能生产设施的配置进行了界定,而缺乏针对智能工厂辅助仓库定义与应用的专项标准。行业亟需一项标准来推动仓库运营从人工模式向智能模式转型,进而提升智能工厂的运营效率——本标准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从实践层面来看,该标准可为辅助仓库通用技术要求的建设与运营提供指导,因此能为计划建设离散制造模式智能工厂的企业提供良好参考。此外,辅助仓库可支撑智能工厂平稳运行,为多批次大规模定制生产提供高效、高质量、低成本的制造保障。值得一提的是,除文本中的通用要求外,标准还提供了通信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定制化实践方案。
采用情况及影响
IEEE 3145™-2024 标准发布后,已引起海尔集团、京东物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关注。
这些企业向标准工作组提供了诸多建设性反馈,并表示 IEEE 3145™-2024 标准在指导其完成智能工厂建设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其中智能算法要求等多项内容已被企业采纳。此外,标准附件中收录的通信行业与汽车行业案例均为优质实例,充分体现了该标准的通用性与影响力。
未来发展
IEEE 3145™-2024 标准目前为现行有效标准,其具体发布日期为2024年10月25日。
未来,IEEE计算机学会智能制造标准委员会(IEEE C/SM)将推动该标准的应用,让更多企业受益于标准;同时,该委员会还将致力于积累实践经验,为标准后续的更新完善提供支持(IEEE C/SM 官方网站链接:https://sagroups.ieee.org/smsc/)。
IEEE 3145™-2024 标准工作组的成员单位包括: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京邦达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中远海运工程物流有限公司、海尔衣联网(天津)智能生态研究院、河北宏宇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河北华通线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科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船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京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品冠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感谢各成员单位的辛勤付出,同时衷心欢迎更多企业加入工作组,参与标准的后续更新工作。
结论
IEEE 3145™-2024 标准为离散制造模式下智能工厂辅助仓库的标准化设计与建设提供支撑,其核心内容涵盖辅助仓库的通用技术要求,包括空间布局要求、设施技术要求、设备技术要求、智能算法要求、系统技术要求、安全技术要求及故障处理技术要求。
该标准可为辅助仓库通用技术要求的建设与运营提供指导,能为计划建设离散制造模式智能工厂的企业提供良好参考——因为辅助仓库可支撑智能工厂平稳运行,为多批次大规模定制生产提供高效、高质量、低成本的制造保障。此外,除文本中的通用要求外,标准附件中还提供了通信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定制化实践案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读者可参考本标准开展智能工厂建设实践,同时我们衷心欢迎更多企业加入工作组,参与标准的后续更新工作。未来,若您能提供宝贵建议或参与标准工作,我们将不胜感激。标准全文链接如下: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735144

“破界与重构:AI 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新范式革命”——2025 IEEE女工程师领导力论坛圆满闭幕

2025年11月9日,第七届IEEE WIE女工程师领导力峰会(IEEE Women in Engineering China Leadership Summit, IEEE WIE CLS)在北京市中关村展示中心召开。众多杰出女性汇聚一堂,共同探讨AI浪潮下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与突破。本届峰会由IEEE WIE北京分会、IEEE中国联合会、IEEE中国代表处主办,IEEE WIE上海分会、IEEE WIE哈尔滨分会、IEEE PCCC女工委、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女工委、她原力联合协办。
本届峰会含有7个主旨演讲和4个圆桌讨论,现场有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投资界共100余人参会。大家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科技与社会的背景下,如何突破性别障碍,释放女性在创新生态中的潜力。峰会聚焦女性在技术发展与伦理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探索更具包容性和协作性的领导力新模式。通过汇聚全球经验与智慧,推动构建一个更公平、更有韧性的科技未来。
上午9点,峰会正式拉开帷幕,由IEEE女工程师协会北京分会 (IEEE WIE BJ AG) 主席、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张曼教授主持。
在开幕式中,2025 IEEE主席兼首席执行官Kathleen A. Kramer教授,IEEE 第十区主席、Takako Hashimoto教授,2025 IEEE女工程师协会主席Winnie Ye教授,IEEE中国联合会主席闻映红教授,IEEE亚太区执委、中国活动促进特别委员会主席董晶教授分别为峰会致辞。各位致辞嘉宾强调,IEEE WIE作为全球科技领域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平台,始终致力于赋能女性工程师、科学家与创新者,平台通过构建跨地域、跨学科的协作网络,持续扩大女性在全球科技生态中的影响力。嘉宾们期待与会者在本次峰会中深入交流前沿洞见、碰撞创新火花,在深度对话中激发推动变革的力量,并预祝本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致辞过后,2023-2024 IEEE女工程师协会主席Celia Shahnaz教授带来题为“AI and Deep Learning for Smart City, Empowerment and Advancement”的主旨报告。Celia教授介绍了团队的研究方向和IEEE WIE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及其影响力,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女性在工程与科技领域的赋能行动,共同推动包容性创新与性别平等。
好未来集团执行总裁位晨女士带来了题为“AI时代下的教育创新与组织发展”的主旨报告。她分享了AI为公司管理和教育行业赋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并展望“爱和科技助力终身成长”的美好愿景。
北京交通大学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北京市海淀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联盟指导专家谢兴伟医师和大家分享了“让 AI 替我们省力、避坑:解放精神心理专业女性的生产力”的主旨报告。她结合自身参与大学生精神防治工作的经验,介绍了AI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探索,并指出AI应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情感捕捉能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市优秀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李学华教授带来题为“AI时代女性领导力的多维体现: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的主旨报告。她介绍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指出女性的亲和力、共情力和坚韧力在教育和管理中的独特优势,并分享如何将团队的研究前沿进展转化为教学资源和实际应用。
主旨报告过后,进入今天的第一个圆桌论坛:“电力AI建设中的她力量”。论坛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期刊中心副主任兼CSEE JPES编辑部主任、IEEE PCCC女工委创始秘书长、副主席、IEEE WIE北京分会宣传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女工程师委员会委员韩蕾召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吴倩红主持。嘉宾包括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管霖教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于之虹,全国第四届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代电力》期刊副主编、华北电力大学赵冬梅教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交易二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兼职导师、北京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委员王紫琪博士。她们各自分享了AI与电力技术的结合经验以及AI …

IEEE Open Journal of Vehicular Technology专题文章分享:集群联邦强化学习在无人机空中走廊自主控制中的应用

IEEE Open Journal of Vehicular Technology (OJVT) 是一本开放获取的全电子期刊,发表原创高质量论文,涵盖移动无线电、机动车辆和陆地交通领域电气和电子工程的理论、实验和操作层面。我们的期刊不仅欢迎原创高质量论文,也欢迎以行业为中心的出版物,重点关注研究成果并提出对进行类似研究的人员有用的想法。
我们首篇月度特荐论文由新墨西哥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研究团队撰写,提出了一种基于集群的联邦强化学习框架,使无人机能够在分布式环境中协同训练导航模型。该方法通过聚合集群内的局部经验而非依赖集中式数据收集,有效降低了通信开销,并提升了仿真环境下初步训练模型在真实场景中的适应能力,最终在复杂不确定条件下实现了卓越的控制性能。
Clustered Federat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Autonomous UAV Control in Air Corridors
Authors: Meng Xiang Xuan; Liangkun Yu; Xiang Sun; Sudharman K. Jayaweera
Published in volume 6, IEEE Open Journal of Vehicular Technology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1015557
强化学习在三维机动任务中展现出潜力,但其训练过程需要海量数据支撑,且当训练环境与评估环境存在差异时(例如从仿真环境迁移至现实场景),其性能会出现显著下降。若采用实时真实数据进行训练,单次模型更新所需传输和处理的数据量将消耗巨大算力与能源,这在某些应用场景中(如四旋翼无人机或星际探测器)往往难以实现。
联邦学习(Federal Learning) 通过仅传输并平均模型参数来缓解这一问题,其数据量级远小于等效更新所需的原始数据。与传统联邦强化学习框架假设所有客户端均具备预设本地数据集不同,我们的方法将客户端组织为多个集群,每个集群首脑汇聚成员飞行数据进行本地训练,继而参与全局模型构建。例如,多个无人机试验场可通过此方式共享训练经验,每个由具备反向传播能力的本地服务器领导。
我们运用该方法将仿真环境训练的模型适配至不确定场景:多个实体需连续通过由直线圆柱体与弯曲环面体构成的空中走廊且避免碰撞。通过与传统反向传播方法及LoRA(一种减少训练权重重量的方法)的对比发现:传统方法与LoRA相当于单智能体采集全部数据,而我们的方法采用三个智能体各采集三分之一数据。虽然我们的方法在通过10段连续走廊的到达率上略逊于传统方法(89% vs 95%),但较未训练方法有明显提升,且在增加走廊内并行实体数量时仍能保持部分性能。后续需对集群参数(集群数量、单集群客户端数)及异构集群对全局模型的影响进行深入评估。

IEEE P3366.2 网格压缩标准

简介
IEEE P3366.2网格压缩标准旨在对多边形网格压缩技术进行标准化。该标准规定了用于压缩、解压缩、处理和封装网格数据的高效工具,可以显著减少存储成本和通信带宽的占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不断增长。三维网格数据能够用于构建和表示三维模型,并提供六自由度的沉浸式观看体验。网格通常包含大量的点、面以及连接关系等信息,因此高效的压缩对于网格数据的实际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IEEE DCSC(Data Compres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的体积数据压缩工作组(Volumetric Data Compression)成立了P3366.2子工作组,通过制定高效的网格压缩标准,以解决网格数据存储和传输受限的关键问题。
IEEE 3366系列标准的制定是由众多专家共同协作完成的。参与IEEE标准制定的个人,均以其专业能力、知识和资质为基础,凭借个人独立观点进行投票或表达意见。
加入我们
通过参与IEEE 3366标准化活动,本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方法和最佳实践。IEEE 3366标准化工作汇聚了来自工业界、学术界以及机构的专家,不仅为专业人士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更有助于促进合作并扩大影响力。通过为标准的制定做出贡献,影响技术进步的方向,满足终端用户和整个行业的需求。
工作组的参与和成员资格均以个人为单位(即不论其所属单位)。成员类型包括无投票权成员、具有投票权的成员以及观察员。根据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每年共举办四次。此外,根据成员的请求或标准制定进展的需要,每季度会议之间还可能不定期召开额外会议,以保障工作组各项标准制定任务的正常推进。
当前进展
P3366.2子工作组正在积极开发用于多边形网格的高效压缩工具,并相应制定语法、语义、解析及解码过程的相关定义。工作组于2025年6月发布技术方案征集书,并将在2025年9月发布初步工作组草案。标准草案的投票审议暂定于2026年9月进行。
该标准所包含的高效压缩方法能够简化使用体积数据的流程并降低成本,从而加快市场化的进程。标准的制定有助于网格数据在各种系统和平台上的集成,从而提高其可用性,并致力于推动三维网格在新兴产业和应用中的融合,包括建筑、虚拟现实和图形设计等领域,为技术的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IEEE标准欢迎多元化的观点,并依赖所有参与者的集体专业知识来制定稳健有效的标准。同时,标准的制定可能会对三维网格的生态圈产生更大的影响,例如网格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方式,是促进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的最佳实践。
结论
IEEE P3366.2 网格压缩标准正在制定中,属于面向体积数据压缩的实用IEEE 3366标准系列的一部分。IEEE 3366系列标准致力于实现各类体积数据的高效压缩,吸引了众多体积数据压缩领域的专家参与,为良好的技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加入我们,积极参与当前的标准制定工作,使您能够处于沉浸式领域的前沿,紧跟最新技术、方法和应用。通过为标准的制定贡献力量,促进技术的进步,满足终端用户和整个行业的需求。
Link: IEEE C/DC 3366 Working Group – Home

6G赋能车联网的前沿研究成果与技术挑战

随着5G技术走向成熟并实现商用,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V2X)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其可覆盖车对车、车对基础设施、车对行人等多类通信场景,显著提升车联网通信效率与智能化水平。在5G基础上,6G进一步推出一系列新兴技术,不仅以大幅优化通信性能为目标,更着力支持车联网前沿应用落地,包括但不限于车联网内生安全、通信-感知-定位深度融合、智能网络切片管理、空天地一体化架构等。总体来看,6G的新技术体系与关键性能指标,将为智能车联的各项前沿应用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们有幸邀请到该研究领域的多位顶尖学者在《IEEE Open Journal of Vehicular Technology》策划本期特刊,客座编辑团队包括José Rodríguez-Piñeiro(同济大学、魏忠祥(同济大学)、王景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Carlos A. Gutiérrez(圣路易斯波托西自治大学)及Luis M. Correia(里斯本大学)。该特刊旨在讨论车联网的核心技术方向,推动该领域前沿研究工作的深入探索。
本期特刊收录了5篇论文,均围绕 6G车联网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
a)协作多无人机网络: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无人机(UAV)框架,用于协同执行地面目标能量探测任务
[阅读全文: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1103739]
b)空中边缘计算支持的车联网:该方法利用空中自主飞行器作为边缘计算节点,使道路车辆能够以非正交多址(NOMA)方式卸载数据
[阅读全文: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1119075]
c)联邦学习支持的车联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异构联邦学习框架,旨在解决车联网环境中的数据异构性与语义不一致性问题。
[阅读全文: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1103507/]
d)车联网应用的集成感知与通信(ISAC):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 ISAC 的车辆定位系统,将毫米波雷达与RFID策略相结合,从而无需额外的标签读取器。
[阅读全文: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1113304]
e)6G 支持的车联网网络:本文综述了 6G V2X 的主要技术驱动因素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包括 V2X 标准化、非地面网络(NTN)、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人工智能、集成感知与通信以及传播信道建模。
[阅读全文: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1126933]
IEEE Open Journal of Vehicular Technology (OJVT) 是一本开放获取的全电子期刊,发表原创高质量论文,涵盖移动无线电、机动车辆和陆地交通领域电气和电子工程的理论、实验和操作层面。我们的期刊不仅欢迎原创高质量论文,也欢迎以行业为中心的出版物,重点关注研究成果并提出对进行类似研究的人员有用的想法。

标准亮点工作:IEEE P2807.4 科技知识图谱指南

张鹏(工作组主席),赵姝(秘书),景晨(编者)
引言
科技知识图谱(SKG)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领域知识图谱,其核心聚焦科技知识,以学者、期刊等为资源,对其中的实体、属性及关系进行建模。科技知识图谱可支持技术洞察、学者画像、科技知识关联挖掘等各类应用。然而,当前科技知识图谱在构建与应用方面的规范化工作尚未完善。
为此,本指南针对科技知识图谱,提出了数据治理、构建技术、集成服务、应用及生态发展的相关内容,为科技知识图谱的数据供应方、技术供应方、集成方、用户及生态合作伙伴等相关方的工作提供指导,并促进各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下图所示为本标准中定义的科技知识图谱框架。
标准概述
本指南旨在为科技知识领域的知识图谱开发者提供指导,帮助其遵循有关数据范围、科技知识图谱构建流程及应用的通用规范。借助本指南,可提升科技知识图谱的构建与集成效率,为科技行业提供更完整、准确的知识服务生态体系。本指南还能使供应方在统一的知识模型与接口规范下,提供具备兼容性的知识图谱及相关技术。
科技知识图谱的范围包括以下内容:
数据范围:涵盖作者、机构等主体;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文献;以及研究主题、技术方法等研究类知识。
科技知识图谱构建流程:包括科技知识的获取、融合、表示及推理等环节。
应用领域:包括学术服务、情报挖掘及学者分析等场景。
核心特点与优势
科技知识图谱是一类聚焦科技知识的代表性领域知识图谱。科技知识图谱的相关活动包括提供科技数据、提供科技知识图谱构建技术、提供科技知识图谱产品或服务、使用科技知识图谱、支持科技知识图谱发展等。从事这些活动的相关方包括科技数据提供方、科技知识图谱技术提供方、科技知识图谱集成方、科技知识图谱用户以及科技知识图谱生态合作伙伴。相关方可参照本指南开展相关活动。
应用与影响
本科技知识图谱指南为不同科技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工作提供了统一框架与参考依据,有助于推动科技知识的整合。指南的统一性与规范性,能够使科技知识图谱在各类科技领域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拓展其应用场景与市场潜力。
结论
科技知识图谱是一类聚焦科技知识的代表性领域知识图谱,它以学者、期刊等为资源,对其中的实体、属性及关系进行建模。本科技知识图谱指南针对科技知识图谱,提出了数据治理、构建技术、集成服务、应用及生态发展相关内容。相关方可参照本指南开展相关活动。本指南为不同科技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工作提供了统一框架与参考依据,有助于推动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促进科技知识图谱在各科技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IEEE Open Journal of Vehicular Technology专题文章分享:多充电站环境下的电动汽车充电管理与安全研究

IEEE Open Journal of Vehicular Technology (OJVT) 是一本开放获取的全电子期刊,发表原创高质量论文,涵盖移动无线电、机动车辆和陆地交通领域电气和电子工程的理论、实验和操作层面。我们的期刊不仅欢迎原创高质量论文,也欢迎以行业为中心的出版物,重点关注研究成果并提出对进行类似研究的人员有用的想法。
本特邀论文由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武汉大学、扎尔卡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及 JMVL 有限公司(JMVL Ltd.)的科研人员与产业实践者联合撰写,提出了一种新型混合式电动汽车充电管理与安全框架(Hybrid Electric-Vehicle Charging Management and Security,H-EVCMS)。该框架通过实施 OCPP 1.6 通信协议,实现了多充电站间充电负荷的均衡分配与安全优化管理。
EV Charging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for Multi-Charging Stations Environment
Authors: Safa Hamdare; David J. Brown; Yue Cao; Mohammad Aljaidi; Omprakash Kaiwartya; Rahul Yadav; Pratik Vyas; Manish Jugran
Published in …

IEEE Open Journal of Vehicular Technology专题文章分享:低轨卫星网络接入差异:魁北克北部高纬度覆盖案例研究

IEEE Open Journal of Vehicular Technology (OJVT) 是一本开放获取的全电子期刊,发表原创高质量论文,涵盖移动无线电、机动车辆和陆地交通领域电气和电子工程的理论、实验和操作层面。我们的期刊不仅欢迎原创高质量论文,也欢迎以行业为中心的出版物,重点关注研究成果并提出对进行类似研究的人员有用的想法。
非地面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s,NTN)在 6G 及后续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能够为灾害导致地面基础设施受损的区域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连接保障。借助高椭圆轨道(HEO)、地球静止轨道(GEO)、中地球轨道(MEO)及低地球轨道(LEO)卫星所构建的广域覆盖,NTN 在确保复杂环境下的通信可靠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由蒙特利尔理工学院的 Mohammed Almekhlafi、Antoine Lesage-Landry 与 Gunes Karabulut Kurt 合作撰写,重点研究了 NTN 接入公平性问题,特别是针对加拿大魁北克北部伊武吉维克等偏远地区的 LEO 卫星星座覆盖情况。通过与纽约市的对比分析,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在卫星接入上的显著差异,并提出了星座间漫游与基于中继的地面网络扩展等潜在解决方案。此外,论文还识别了该领域的若干研究空白,并强调在偏远地区构建具备自我维持与低维护特性的地面网络体系的重要性。
Access Inequality in LEO Satellite Networks: A Case Study of High-Latitude Coverage in Northern Québec
Authors: Mohammed Almekhlafi; Antoine Lesage-Landry; Gunes Karabulut Kurt
Published …

IEEE P3366.1 点云压缩标准

简介
IEEE P3366.1点云压缩标准旨在实现真实3D点云压缩技术的标准化。尤其是在带宽受限的网络中传输海量的点云数据,以及在存储受限的消费类设备上处理此类数据时,高效的点云压缩技术是实际需要的。
点云由一组带有各种属性的三维点组成,可用于创建和表示三维模型与三维环境。海量的复杂属性点云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对用户设备及网络环境的要求较高,高效点云压缩对于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VR/AR)、数字文化遗产、工业制造和自动驾驶等多种应用至关重要,保证了数据重建质量和用户的沉浸式体验。
基于此,IEEE DCSC(Data Compres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的体积数据压缩工作组(Volumetric Data Compression)成立了P3366.1子工作组,通过制定高效的点云压缩标准,以解决点云数据存储和传输受限的关键问题。IEEE 3366系列标准的制定是由众多专家共同协作完成的。参与IEEE标准制定的个人,均以其专业能力、知识和资质为基础,凭借个人独立观点进行投票或表达意见。

加入我们
通过参与IEEE 3366标准化活动,本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方法和最佳实践。IEEE 3366标准化工作汇聚了来自工业界、学术界以及机构的专家,不仅为专业人士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更有助于促进合作并扩大影响力。通过为标准的制定做出贡献,影响技术进步的方向,满足终端用户和整个行业的需求。
工作组的参与和成员资格以个人为单位(即不区分所属机构),成员类型包括非投票成员、投票成员与观察员。根据委员会日程安排,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每年共计 4 次。此外,根据成员需求或标准制定工作的进度要求,在季度会议间隔期间,还可能不定期召开额外会议,以保障工作组各项标准制定任务的正常推进。
当前进展
2021年至2024年,P3366.1工作组通过积极的标准化获得,优化用于高效点云压缩的压缩工具,以及对应的语法、语义、解析和解码流程定义。该工作组已向 IEEE 评审委员会提交最终规范,并于2025年9月正式获批出版。
通过高效的压缩技术的标准化,有助于各系统和平台集成点云数据,从而提高其可用性,加速市场化。有效的标准化可催化点云融入新兴行业和应用,包括沉浸式通信、自动驾驶和智慧城市,为技术的应用开辟新途径。同时,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行业实践的变化,例如如何收集、存储、传输和使用点云数据。
IEEE 标准欢迎各方提出不同观点,并依靠参与者的集体专业智慧制定稳健、有效的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可能会推动行业实践发生变革,例如改变点云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方式;同时,由于标准中包含了数据管理与数据质量相关的指导原则,其还能促进这些领域最佳实践的推广。
结论
IEEE P3366.1 点云压缩标准已完成制定,是面向体积数据压缩的IEEE 3366标准系列的第一个已完成标准。IEEE 3366系列标准致力于实现各类体积数据的高效压缩,吸引了众多体积数据压缩领域的专家参与,为良好的技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加入我们,积极参与当前的标准制定工作,使您能够处于沉浸式领域的前沿,紧跟最新技术、方法和应用。通过为标准的制定贡献力量,促进技术的进步,满足终端用户和整个行业的需求。
Link: IEEE C/DC 3366 Working Group – Home

2025 IEEE北京代表处开放日活动圆满举办

2025年10月10日下午,2025 IEEE北京代表处开放日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为到场会员系统梳理了IEEE的全球布局、会员权益、会议活动,标准业务等核心业务体系,助力会员更高效地对接IEEE平台资源,进一步推动技术交流与创新合作。
活动于当天下午14:00正式拉开帷幕。在开场致辞环节,IEEE亚太区高级业务总监华宁先生首先对到场会员表示热烈欢迎,详细介绍了本次开放日的活动目的与整体流程。随后,华宁先生对于IEEE在全球以及中国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分享,围绕IEEE的全球布局展开介绍,深入解读了组织的使命愿景、核心业务领域及重点工作方向,使会员对IEEE的全球影响力与发展定位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在核心业务解读环节,IEEE北京代表处团队针对会员服务、出版业务、会议服务及标准业务四大板块,依次开展专项分享:从会员权益细则、等级体系与参与通道,到出版资源的获取与应用;从旗下会议类型、承办流程与支持资源,到标准制定全周期的运作机制,均进行了详实拆解与细致讲解,为会员提供了兼具实用性与指导性的资源对接指南。
本次开放日活动通过丰富的环节设计与专业的内容输出,有效搭建了IEEE与会员之间的沟通桥梁。未来,IEEE将持续通过各类线下活动,深化与会员的互动交流,为会员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与服务,助力全球技术从业者实现专业成长,共同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